邺城。
一城皆是披上新绿,初春已至,这座曾经的冰封地狱之城,如今终于又焕发了一线生机。
不久之前,颜良正式下旨,以应天就南都,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而邺城,则正式被改为北都。
其中,洛阳依旧为常都,其余应天、长安和邺城,则均为陪都。
今邺城改为北都,洛阳的那套政斧班底,也可以部分迁往邺城办公,如此,也有利于颜良在进行扫灭刘备的战争同时,方便处置政务。
今初春已至,天气正在快速的回暖,覆盖整个北国大地的冰雪,也在全面的融化。
严寒已过,春夏将至,颜良已经下旨调集粮草,训练军士,准备再启北伐之战。
这时,巨鹿的细作,再次将关于诸葛亮的情报,送抵了邺城。
情报中称,刘备已亲自下旨,阻止了诸葛亮应其母之召,不许他前来邺城尽孝。
消息一出,巨鹿城中是议论纷纷。
城中的汉[***]民虽都知道,宋氏是为颜良所挟迫,才会写信召诸葛亮往邺城,但这个时代愚忠愚孝的观念依然严重,这些汉[***]民怨恨颜良之余,对诸葛亮的“不孝”之举,亦颇有微词。
更多的议论,却是指向了刘备。
刘备,这个曾经以仁义满天下的“仁君”,经历了关羽等诸般事件,他仁义的名声,早已土崩瓦解。
现如今,刘备阻止诸葛亮去邺城尽孝,更连“孝”之名声,也就此毁于一旦。
汉[***]民们对于露出真面目的刘备,已全然没有了原先发自于内心的热爱,现下他们之所以还效忠于刘备,无非是迫于刘备的威势而已。
“刘备为了留住诸葛亮,连最后丁点名声都不要了,他这是名符其实的不要脸了呀。”庞统感慨道。
左右众臣,尽皆浮现出鄙夷的笑声。
颜良却冷哼一声,脸色有些不满,“刘备这厮早就不要脸了,只可惜啊,朕这一计,本来是想让诸葛亮难堪,却不想这个诸葛亮如此狡猾,把难题推给了刘备,自己却只是遭人微议而已,真是便宜他了。”
众人纷点头,不知该说赞诸葛这聪明呢,还是说他狡猾。
这时,庞统眼珠子一转,捋须笑道:“陛下莫忧,臣倒有一计,必可令诸葛亮颜面无光。”
“丞相有何妙计?”颜时来了兴趣。
庞统便笑眯眯的,将自己的计策,道了出来。
听得这计策,颜良恍然而悟,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很好,朕就用丞相此计,朕看那诸葛亮这一次,还有何花招来保全自己的虚伪名声。”
……
两天之后,邺城皇宫,畅春殿。
宋氏凭栏而立,目光失神的望着窗外。
目光越过那一座座的宫殿,便是那高大的宫墙,那一道宫墙,将她隔绝在外,形如笼中的囚鸟一般。
宋氏的目光望向北方,脑海之中,不禁浮现起了诸葛亮的音容。
那儒雅、俊朗,充满了正义感的形容,曾几何时,在某些不经意的时刻,还曾令她禁不住暗自心动。
而此刻,宋氏对那张脸,却充满了厌恶。
因为最新的消息已经传来,诸葛亮已经决定不来邺城,继续留在刘备身边。
这也就意味着,诸葛亮拒绝了她这个母亲的所召,已经把什么孝道,当成狗屁一般给放了。
尽管是刘备下令,不准诸葛亮来邺城,但诸葛亮把选择权交给刘备,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也就是说,诸葛亮压根就不打算来邺城,他只是把难题推给了刘备,自己不愿担那不孝的骂名。
如此一个虚伪、狡猾和无情的儿子,亏她当年还那么欣赏,那么的引以为傲,此时的宋氏,不禁为自己当年的愚蠢,感到悲哀。
正神思之际,脚步声传来,似有不少人步入了殿中。
宋氏心头一紧,只为是颜良到了,慌意顿生,赶紧收拾心情,匆匆的步入了殿中。
殿堂中,已是进来了一众婢女,大多数都是新面孔,这些婢女们多捧着珍珠玉石、绸缎绵绣等物。
而走在最前边那女子,身着华服,看样子并非是婢女,而且,那张脸看着还颇为熟悉。
“女儿给母亲请安了。”那华服女子,向着宋氏一拜,竟是口称“女儿”。
宋氏大吃一惊,再仔细一看那自称“女儿”的女子,当她认出那人是谁时,不禁花容惊变。
“铃儿,是……是你么?”宋氏颤声惊道。
眼前那女子,正是诸葛铃。
当年宋氏去往江东,和诸葛玲分别时,诸葛铃才不过十几岁,正所谓女大十八变,更何况诸葛铃今已年逾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