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向的声音很低落:"夏想, 官场之上, 处处陷阱, 走错一步, 就没法回头了。”
"崔记……”夏想说是不恨崔向也不可能, 他不是神, 也不是圣人, 心还是有气要生, "当年你离开燕省时, 本来我准备请你吃一顿饭, 没想到你走得匆忙, 结果菜都上桌了, 都成了凉菜了。后来也没有热, 就都倒掉了, 太可惜了一桌子丰盛的大餐。”
"咳咳。”崔向咳嗽几声, 听出了夏想话的讽刺之意, "是啊, 要是我早一步明白, 从离开燕省的一刻起, 我就是一盘凉菜了, 再热一遍也上不了台面了, 也不会有今天的下场。现在后悔也晚了……我最后给你一句忠告, 夏记, 人在官场, 谁也不要相信, 只相信自己手的权力, 只相信自己手掌控的一切。最亲近的人, 最让人尊敬的人, 说不定就是背后捅你一刀的人。”
"崔记……”夏想还想再问一句什么, 电话就断了, 里面的忙音似乎是一次意犹未尽的告别。
夏想并不知道的是, 这一次通话, 是他和崔向之间的最后一次联系
一天后, 从纪委传来非正式消息, 崔向同志因病住院, 暂停纪委副记一职。
同时, 纪委向燕省省委、省纪委和夏想本人函, 就调查事件正式得出结论, 崔向同志因为失察, 以伪造的照片和不实的证据调查夏想同志的生活作风和经济问题, 性质十分恶劣, 情节十分严重, 为了严肃党纪, 决定暂时让崔向停职反省, 再视情节轻重, 决定是否进一步处理。
消息传到省委和秦唐, 一片哗然。
玩笑开大了, 纪委居然也拿伪造的证据来诬陷一个副省级干部, 权威和公正何在?只要是官场人, 谁不清楚纪委办案, 即使是错案, 也要将错就错, 想要翻案, 等几十年之后再解密或许还有可能。
现阶段就直接否认大张旗鼓的调查取证, 纪委自打嘴巴, 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特例
再一想也是, 作为被纪委副记亲自下来调查取证的案件, 最终无疾而终, 夏想夏记在纪委的狂风暴雨的冲击之下, 屹立不倒, 恐怕不仅仅要靠自身过硬, 还要有十分强大的后台才行。
能让纪委认错, 还说出伪造照片和证据不实的话, 虽然是非公开非正式的官方说法, 但官场人无不消息灵通, 都第一时间知道了纪委的结论, 无不瞠目结舌
夏记牛大了, 这得多强大的后台才能让纪委低头
当然, 都心里有数, 纪委不是向夏想低头, 也不是向燕省省委低头, 而是向高层的一人低头, 或者确切地讲, 是向夏想的后台或支持者低头。
政治斗争, 果然是牵一而动全身, 一般人还真玩不起。
到底谁是夏记的后台?
到底整个事件的背后又是怎样的一次刀光剑影的过招?
真相, 永远躲在幕后, 不为人所知, 外界只能从透露的一点点有限的信息之, 分析和推测, 才大概知道一点什么。
既然纪委都认错了, 崔向又会是一个什么下场?所有人都期待着对崔向的处置决定, 因为针对崔向的处分, 象征着高层之间过招的激烈程度。
若是对崔向警告处分, 证明事情就是不了了之了。一免到底, 就证明夏想及其后台获得了全面的胜利。停职反省, 然后就没有了下, 就证明幕后黑手只是表面上退让了一步, 夏想一方只取得了胜, 甚至还称不上是阶段性胜利。
所有人都期待着对崔向的处分决定公布的一天。
任谁也没有想到的是, 仅仅几天之后, 就有一则讣告公布, 虽然很低调, 只是由华新社了一则短短几十字的通稿:"原纪委副记崔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 在京逝世, 终年6岁……”
崔向死了?
得知消息之时, 夏想正在浇花, 一惊之下竟然失手摔落了花壶。
这一惊, 夏想可真是吃惊不
以他推测, 崔向被就地免职的可能性极大——他本该前天就进京和老古见面, 但老古又临时有事, 出京了, 就缓了一缓, 和老古见面, 应该可以提前听到一些内幕——没想到, 竟然以死亡而告终。
崔向绝非自然死亡, 夏想心坚信, 这个病死, 可是死得蹊跷得很。他心闪过一丝悲哀, 政治斗争, 有时不见硝烟却也会要人命, 同时也表明了一点, 背后的黑手, 并没有在此次事件之认输, 崔向之死, 相当於是一次间接的宣战
是向他, 甚至是向总记的一次无言的威胁和挑衅
ps:诸位兄弟, 你们的《官神》急需推荐票